【于赓哲】历史上的利益分配百度网盘下载点击快速获取相关资源
【于赓哲】历史上的利益分配讲座课程简介:
人文名师于赓哲:历史上成大事者的分钱术”
三上《百家讲坛》,被称为最萌”教授的名师
学习古人智慧,提升管理能力
用10堂妙趣横生的历史人文课教你做好利益分配
什么是利益分配?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领导者吗?
利益分配是领导艺术的关键环节。”于赓哲教授首先强调,在他看来,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,就没有和谐与幸福。一个单位如果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,就没有忠诚的下属与员工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这种分配所产生的效果,与利益”的丰厚程度并不总是成正比。利益”,不能简单地以金钱来衡量,它还应该包括公平、尊严、希望。譬如对于90后的员工,他们可能更关注利益分配中的机会和希望。
因此,利益分配不是简单的发工资行为,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达到战略目标的武器。”
接下来,于赓哲教授以汉朝分封制到推恩令的演变,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利益分配如何作为武器发挥最大作用。
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采用分封制,结果导致中央权威下降,诸侯与中央分庭抗礼,酿成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。因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,汉武帝在主父偃等人的建议之下,推出了诸子皆可分封的推恩令。这样的利益分配直指人心,利用诸侯国内部嫡长子继承制的家族矛盾,迫使诸侯国必须实行推恩令,不仅让利益覆盖范围最大化,同时又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。
而均田制则阐明了如何利用利益分配达成共赢。均田制的核心是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,土地为国有制,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。同时,又规定奴婢、耕牛可以授田,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小农阶级的利益,又保证了地主阶级的利益。
革命是大刀阔斧、风雷激荡的,是需要损害一个阶级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个阶级的利益,但是改革不一样,改革需要兼顾各方面利益。均田制毫无疑问就是一项十分成功的改革,因为它不仅泽被后世,还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。”因此,哪怕朝代变换,均田制一直延续到唐代中期,才因为土地兼并严重被两税制”所取代。
深入浅出的解读、诙谐幽默的风格,一下午时光匆匆过去,在吴晓波频道河南总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大家开始翻转课堂,展开了讨论与复盘。
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,而不是孤独的追寻。”只是碎片化年代,吴晓波频道APP期待为热爱学习、乐于分享的新中产阶级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和工具,也期待更多的学习者能够加入吴晓波频道APP,在志同道合的氛围里一起学习,共同进步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活动间隙,吴晓波频道河南总部APP运营总监雷帅还为新加入的吴晓波频道APP超级会员和吴晓波频道APP课代表进行了授牌。
如果你热爱学习,乐于奉献共享,如果你是一个890,都可以加入这场知识微创业”计划。
北魏时候的均田制,到唐朝时因为人口的增长已经维持不下去——导致依赖于均田制的府兵制无法施行下去——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,职业军队出现——募兵制后,为了让军队派上用场,都分配到边疆,由节度使掌管——从而导致安禄山这样的节度使做大,最终酿成安史之乱。
思想食堂选此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回顾安史之乱。
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晚年至唐代宗初年(755年—763年)由唐朝藩镇节度使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战争。这场持续8年的内战跨越了三代皇帝,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,国力锐减。
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形势
史载:宫室焚烧,十不存一,百曹荒废,曾无尺椽。中间畿内,不满千户,井邑楱荆,豺狼所号。既乏军储,又鲜人力。东至郑、汴,达于徐方,北自覃、怀经于相土,为人烟断绝,千里萧条。”
整个北方一片萧条,安史之乱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,使唐王朝自盛而衰,一蹶不振。从此之后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,安史之乱的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,各自为政,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。
安史之乱后,藩镇割据,自成一体,中央政府掌握的户口和土地数量大量减少。潼关和虎牢关之间,几百里内,仅有编户千余”。
很多地方的人口不足原本的十之二三,政府只能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的农民身上,苛政杂税越来越多,而藩镇为了养兵征战和维护自身军事实力,对统治下的百姓横征暴敛。
这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,史载群盗蜂轶,连陷县邑”,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袁晁起义,方清起义,张度起义,?州起义,以及后来的黄巢起义。年年的农民起义和藩镇战乱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。
更关键的是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丧失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。为了镇压叛乱,唐王朝将陇右、河西、朔方、西域等地区的重兵皆调遣内地,造成边防空虚,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吐蕃、回纥、契丹等或趁火打劫,或敲诈勒索。
西边吐蕃尽得陇右、河西走廊、安西四镇。此后,吐蕃大军继续深入,唐政权连首都长安城也被吐蕃攻破。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,政权岌岌可危。
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。这场席卷北方政治经济中心地区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,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。
唐平安史之乱
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,众说纷纭。
有说是因为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导致藩镇权力过大,从而使有了野心。还有人说是因为安禄山是胡人,手下的兵将也以胡人居多,所谓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,所以才起兵反叛。
在行走中触摸历史的中国
1
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朝中央所实行的一系列军事政策的必然结果,就算没有安禄山,也有王禄山”李禄山”,在镇压叛乱的中央军队里,也有许多忠于唐王朝的少数民族将领,与所属民族是胡人,关系不大,至少不是主要原因。
2
边镇将领权力过大,也是其原因之一。
但个人认为也不是主要原因,唐朝边镇将领的权力最大化的时期,就是节度使时代。节度使一词出现甚早,意为节制调度。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,历朝历代都有此职位,只是叫法、称呼有所不同。
唐代节度使的出现始于唐高宗、武后时期,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,边疆屯戍军队的设置很多,并逐渐制度化,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、镇,各自设使。
唐初的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、镇的大军区军事长官,于是长驻军区的节度使应时出现。
节度使制度的设立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。由于唐朝前期接连对外用兵,对外扩张领土,势力范围相对于曾经的中原王朝来说扩大了很多。
大明宫丹凤门
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,薛延陀,设立都督府:后又攻灭西突厥,灭高昌国,并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,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,设立都护府统领西域。又在新疆地区的西部,分置都督府十六、州七十二,县一百一十。可谓是疆土辽阔,武功盖世。
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疆域过大,边疆离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太远,边境的许多战事和治理不可能请示中央后再决定,再加上唐所防御或进攻的对手大多是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。
在战争中,他们往往投入的是成千上万长于骑射的骑兵部队,来去风驰电掣,进退自如,有点类似游击战。要想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占据主动,就需要有庞大而且指挥灵活、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。
由于战争形势变化,节度使制度就广泛推行开来,节度使制度保证了唐朝边疆的稳定和军队的战斗力,不过也带来了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。
3
安史之乱”的爆发完全可以说与唐玄宗本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当时的节度使并不像唐中后期那样是世袭的,也没有后来那样听调不听宣、中央无法统辖的情况。
当时实行的也是流官制度,节度使的任命是由皇帝任命,而且是可以四处调动的,虽然权力很大,但是还由中央任命,并且节度地区依然向中央缴纳赋税,人事和财权主要还在中央,可以说中央在当时对节度使是可以直接掌握的。
唐朝节度使分布图
而问题在于唐玄宗本人对边镇存在的问题却疏于防范,过于宠幸和相信安禄山,导致其一人身兼三镇节度使,使其权力过大,而朝廷又无法制衡,边疆十镇五十万军队,安禄山一人就掌握三镇十几万的军队。
除此之外唐玄宗竟然让安禄山长期在一个地方担任军政长官十多年,使其有大量时间和空间做战争准备。加之募兵制的形成,造成士兵只听命于将领的情况,因而导致野心家安禄山叛乱。
4
玄宗个人执政失误,用人失当固然是导致安史之乱”爆发的原因之一,但笔者认为安史之乱”和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府兵制的消亡,募兵制的兴起。
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、汉人务农的政策。府兵全家可以免除所有赋役,只有鲜卑人才能当兵,汉族则变为纯耕种的农民。到了北周后期,由于连绵的战争和形势需要,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。
后隋文帝杨坚实行汉化政策,令胡人汉化,消除了民族隔离。并改革原有的兵农分离的军制,下令将胡人专属府兵及其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,和汉人一样受田耕作,将职业军籍变为民籍,在全国实行闲则耕种,接受训练,战则当兵的兵农合一的新府兵制。
大唐芙蓉园
这一改革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,促进了农业的发展,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,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。
这个制度到唐朝继续实行。军府所在地,兵士不能随便迁徙出界:这些士兵平时务农,农闲练武,有事出征,其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。番上宿卫,就是轮流到京师宿卫,府兵到长安宿卫,由十二卫将军分领。
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,调遣时必须持兵部颁发的调遣鱼符(类似虎符),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,才可以出兵。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,将归于朝,这样一来,统兵将领就不能拥兵自重。
府兵在唐初具有较强的战斗力,是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,在唐初立下赫赫战功。不过府兵制到了高宗后期以及武则天时代就逐渐被破坏,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就被废除。
由于唐朝边疆战事频繁、防御线过长、兵役繁重,经常使老百姓出征后久戍不归,或战死沙场。导致百姓纷纷逃避服役,兵士逃亡。再加上府兵地位逐渐低落,到了武则天时期,许多士兵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,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。
从高宗后,均田制被渐趋破坏,土地兼并日趋严重,丧失土地的流民和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,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的农民,随着均田制的破坏,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。
在这种情况下,到了唐玄宗初期,府兵逃散的情况越来越多,导致士兵缺员,征防难以调发,以至于无兵可调。
为了应付边疆的战事,唐玄宗时期,也曾采用许多办法解决兵员问题。主要就是重申唐初的均田法令,严禁流徙;其次是让流民在所在地落籍:最后是招募流民、社会闲散人员去充军。
然而在这三种办法中,前两种都失败了,而最后一种办法,招募流民当兵的办法虽能使得部分人从军,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和部分兵员问题,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职业军人而不会退役归乡。
因此,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,导致了府兵制的崩溃,府兵制的崩溃导致了募兵制盛行。
后来,唐朝各边防重镇到底各需要多少兵力,中央政府往往并不十分清楚,全凭军镇上报数目来分配。因府兵制的崩溃,中央分配的兵员不足。
玄宗幸蜀图
中央只好从国内招募士兵满足边疆战争需求,后来索性令各节度使自行就地募兵,导致了国家对边镇士兵的控制越发减弱,从而导致对边镇的进一步失控。
开元二十五年
玄宗下旨命令诸镇节度使按照防务需要上报所需兵额,在国内招募自愿前往边疆地区长住镇戍的健儿。
开元二十六年
又下诏说各镇招募的长征健儿业已足额,以后不再从内地调发,原已经在边镇服役的非久戍长征者一律予以放还,就此府兵制名存实亡。
天宝八载
鉴于折冲将军府已经无兵可交,遂停了折冲府运作,府兵制从制度上废止。唐初盛极一时,为大唐初年南征北战,立下赫赫战功的折冲将军府走向终结。
自唐玄宗统治中期以后
各镇节度使下的军队都陆续变成了自行募兵。募兵的来源相当复杂,有些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和闲散的流人,还有许多亡命徒、无赖、走投无路以及好勇斗狠之徒和许多罪犯。
这些士兵一般都终身服役,父子兄弟相继,成为了军旅世家,以军队为家。而藩镇节度使则掌握着他们的生死、赏罚、升降等权力。
相比起先前的府兵来说,这些士兵以军队为家,世代为兵,因而对藩镇节度使的依赖性比府兵更强,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,而不知有天子。于是,藩镇节度使们便靠着募兵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部队,拥有了军队的实际控制权。
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
这些招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,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、牢不可分的互相利用的关系,形成军事利益集团,不受中央控制,甚至于有些节度使下面的部将、士兵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甚至鼓动节度使叛乱(譬如赵匡胤黄袍加身)。
而安禄山、史思明就是利用募兵制,大量招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职业士兵,并大量笼络和提拔其成为心腹,这些招募来的士兵不仅战斗力强,而且只忠于藩镇节度使,热衷于有奶便是娘”,从而成为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最重要的依仗。
思想食堂在4月上旬,邀请于赓哲老师同我们再续未尽的话题,在讲座之外带领大家游学千年古都——西安,重访陵、宫、馆、寺、墙等盛世遗迹,深度讲解秦汉唐的雄风和唐太宗的领导艺术。
带队老师
于赓哲
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
博士生导师
从事隋唐史的教学、研究。曾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《历史研究》《民族研究》等权威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,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反响。
先后四次登上《百家讲坛》讲述《狄仁杰真相》《发现上官婉儿》《大唐英雄榜》等精彩内容。著述颇丰,出版有《唐代疾病、医疗史初探》《狄仁杰真相》《巾帼宰相上官婉儿》《大唐英雄传》和《她世纪——隋唐的那些女性》。
。。。。。
https://zy.98ke.com/shwh/90732.html?ref=9400
评论0